阿房宫真的存在吗?阿房宫是从秦始皇执政开始着手修建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是一项超大型的工程,在古代并没有那么的只能机械帮助要想快速建成是有多难,历史上传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也是影响至今,但阿房宫是否真的存在成为考古学界探讨最多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阿房宫: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阿房宫三大争议事件:
名称由来:
阿房原来只是朝宫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更择名命名之”。由于宫殿规模实在太大,虽然每天都有十几万苦役参加营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灭亡时,此宫仍然没有竣工。这样,人们就它称为阿房宫了。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历代记载分歧,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秦王嬴政在邯郸城生活爱上一个邯郸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女。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
第二种观点: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
第三种观点:阿房一名是根据此宫“四阿旁广”的形状来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释为曲处、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宫“盘结旋绕、廊腰缦回、屈曲簇拥”的建筑结构就体现了这种“四阿房广”的风格和特点。正是由于阿房宫建筑的这种风格,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索引中解释此宫为何称阿房宫时说:“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
第四种观点:之所以被称为阿房宫,是因为上宫宫殿高峻,若于阿上为房。这一观点出自《汉书·贾山传》,传中的注释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就是说,阿房宫是由于宫殿建筑在大陵上而取名。从考古发掘来看,阿房宫就建在高峻的台基之上,如《汉书》所言。
第五种观点:《长安志》解释为“阿”是因宫殿与山相邻,未有名,先称在阿房。这种说法出自《史记》中,阿房未成,宫成就会命名的说法。
名称读音:
主流观点认为应读ē páng gōng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该读“ē páng gōng”。“阿”(ē)在古代指的是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地方,“阿”读ē无异议。而“房”通的是“旁”,所以该读páng。四川师范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所长、训诂学教授宋子然认为:“阿房宫这三个字中的‘房’是个通假字,是旁边的‘旁’,应该读‘páng’。”
2010年11月,北大中文论坛发表的著名学者宋传伟的《“阿房宫”的“房”字正音考》,从多个角度支持读 páng的观点,国家语委委员、北大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音研究会主任沈炯也支持了宋传伟先生的论述。
认为应读ē fáng gōng
辽宁大学教授张杰,语文出版社副编审杜永道认为应该读作“ē fáng gōng”。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版)也持此观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房"字只有fáng一种读音,第十版的新华字典中也相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采用此读音;而古代汉语词典中虽有páng的读音,但却只有房皇一词中读作páng。虽未见有哪部词典明确指出其读音,但fáng这个读音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可。
认为应读ā fáng gō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认为,在陕西话发音中“阿”(ā)字释义为“那个”,“房”(fáng)为陕西的一个地名,据《史记》记载,当年阿房宫开始修建时并没有起名字,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用抽象概念代替具体事物),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 fáng gōng。
2015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乔攀根据《康熙字典》《中华字海》《辞海》等字典及其他资料,从不同角度搜集论证,阿房宫的普通话准确读音为ō báng gōng,阿,乌何切,u huo 切。
项羽焚毁:
200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开始挖掘阿房宫遗址,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2006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依照史料所载,阿房宫应该有大量的草木灰才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咸阳宫殿,“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让后人误解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是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诗中极度描写阿房宫的壮美,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也有考古专家认为,阿房宫范围很大,不同形式的建筑、游乐、交通设施,星罗棋布。在主体建筑阿房前殿还停留在夯土地基阶段而无大型建筑物的情况下,此一地区的考古探测仅仅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时候,还不能轻易否认项羽对阿房宫的光顾。
阿房宫真的存在吗?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密集考古勘探和重点考古试掘、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后,在阿房宫遗址的夯土台基之上,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更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建筑遗存。据此,阿房宫考古队提出:阿房宫没有建成,它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火烧阿房宫并不存在。
证据1: 首先是我们的考古资料,在前殿遗址上只发现了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和夯土台基,并没有发现秦代的堆积层。没有秦代的文化层,只能说明没有秦代的建筑。此外,也没有发现秦代的瓦当,而瓦当是秦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秦咸阳宫、汉长安城发掘时都有大量瓦当出土。
证据2:从时间上看,阿房宫是不可能完成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建,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死后,便把修建阿房宫的百姓调去修筑骊山陵墓。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二世命令继续修筑阿房宫。这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二世二年(前208)冬,因为天下形势混乱,而繁重的赋役使得民不聊生,于是,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和将军冯劫向秦二世上奏,建议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却遭到了拒绝,三人并因此而丧命。到了第二年,秦二世自杀后,阿房宫的修建也就停止了。可见阿房宫从开始修建到最后停工,前后延续最多只有四年时间,实际施工时间还要短得多,仅就前殿54万平方米的台基来看,像阿房宫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
证据3:从文献上来看,也没有明确记载指出阿房宫已经建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阿房宫的记载说:“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明确说明,秦始皇时没有建成,等建成后会用新的名字来命名,因为是在阿房这个地方修建的宫殿,所以人们称它为阿房宫。
司马迁写《史记》时距秦只有一百年左右,当时阿房宫的遗存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司马迁本人应该到这儿看过。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下》中,十分肯定地说秦王朝在阿房宫未完成的情况下就灭亡了:秦“复起阿房,未成而亡”,这是秦朝未完成阿房宫修建工程的最可靠、最明确的文献资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秦阿房,亦名阿城,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没墙。估计宋代人还能看到这些具体的情况。此外从记载看,秦始皇、秦二世及以后子婴等的活动地点主要是在咸阳,根本没提到阿房宫。如《史记》所言,秦始皇建阿房宫是因为嫌咸阳宫太小,而想把办公地点搬到阿房,如果建成的话,这里将是秦的政治中心。所以这正好反映出阿房宫直到秦末都没有建成。
至于项羽“火烧阿房宫”问题,司马迁《史记》也有着明确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史记·项羽本纪》亦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咸阳”概念,不包括阿房宫所在的“渭南”地区,因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这次考古发现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最主要的是由于阿房宫的瑰丽、宏伟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影像,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观念早已被人们所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