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事件

为何吴三桂降顺而复反,浅谈吴三桂降清始末

2019-12-31 09:05:28 作者:迷迷

吴三桂是明清之际争议性极大的人物,他1644年屈膝于清一事,在史学界里是备受争议的问题,探究吴三桂降清的原因一向以来都是浩瀚学者研究吴三桂降清事件的重点。

自清初以来,世人对吴三桂降清一事的评价褒贬纷歧。明末遗民文秉在《烈皇小识》中提到“三桂父吴襄,故辽东总兵也,逆闯李自成执襄诛求金宝,索诈甚酷,三桂知之,即时返师出关。适清摄政王统兵将人大同,半途相遇,三桂即剃发诣营,叩头想冤,愿假大兵复仇,歃血发誓。”他认为吴三桂之所以降清是为了向清军借兵为父报仇。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写到:“吴三桂欲倡义复仇,以众寡悬殊,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为朝廷雪耻。”他认为吴三桂降清不光仅是为了给父亲报仇,还有为大明讨逆复仇之意。当然除了以上两种念头,还有好多人认为吴三桂降清是为了报宠姬陈圆圆被夺之恨,诗人吴伟业在其《圆圆曲》中就表达了这个概念,这种见解也成了后世文人和公民对于吴三桂降清原因的主流见解。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过不敌众的境地,屈膝是必然。

在李自成率领起义师占领国都后,世界根基形成了三股势力并立的局势。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李自成占有国都,成立了大顺政权;在南方还有南明政权。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成了改变这种局势的要害,清军和李自成的起义师都想将其收归囊中,南方虽有南明政权,但二者却无法触及,此时的吴三桂孤军无援,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被动局势。在如许的情形下,吴三桂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屈膝。

屈膝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外贼清军,一个是内贼大顺政权,显然这两者都不是李自成想投奔的,然则若是非要选择一个李自成更甘愿选择后者。因为吴三桂长驻边陲与清军树敌较深,屈膝清军或许会招致杀身之祸。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虽是“乱贼”,但他们相对关外的清军似乎更“正统”些。李自成多次向其抛出橄榄枝,许以高官厚禄,不单动员其旧部、家人写信劝降,还派人给其送去了四万两犒师银,为吴三桂解决了军中饷断粮尽的燃眉之急。于是,吴三桂决意归降李自成。

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将吴三桂推向清军

然则就是在这时,国都中李自成在履行“追赃助饷政策”时显现了问题。这个政策正本是可以解决国都中起义师的军饷问题,同时也可以在政治和经济上打压国都中的旧势力。然则他没想到是,“追赃助饷政策”在无形中也加剧了起义师和旧臣豪绅之间的矛盾。这项政策最后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对京中旧官绅、殷商的敲诈勒索,甚至连公民也遭到抢掠。京中人人自危,吴氏一族也未能幸免,吴三桂的父亲被关押,宠姬陈圆圆也被并吞。

自己吴三桂对起义师也没有太大好感,归降大顺只是在“两恶”中挑一的究竟,听闻家中变故,于是在归降的路上立刻折返。李自成挟带着吴襄(吴三桂父亲)带兵追击,面临这种情形,吴三桂加倍果断了不降的决心,甚至与父亲隔离了关系。降而复反,吴三桂与李自成只能兵刃相见了,再无归降的或者。然则双方在军力对比上吴三桂显着处于劣势,如今的他只有两条路,一是力战李自成,二是归降清军。就在此时,清军向吴三桂伸出了橄榄枝,一些归降清军的旧属纷纷写信劝降,最终吴三桂选择了降清,放清军入关。

吴三桂降清有其汗青必然性和偶然性,他降清后直接导致清军入关,也决意了明亡后中国王朝的汗青走向。

上一篇: 凌惠平的出土照片,汉代女尸凌惠平的真实身世
下一篇: 古今奇人异事录:龙之殇
相关推荐